【水治理.资讯】长三角一体化 | “独角戏”到“协奏曲” 美出新境界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互毗邻,生态环境问题休戚相关,打破跨区合作壁垒,一体化治绿已经成为基本共识。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四手联弹,强化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探索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1、抓紧抓实,绿色发展铿锵前行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合作由来已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协作主体不断丰富,协作范围持续拓宽,组织保障不断完善,协作效果不断显现。

今年5月27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有力推进了各生态环境要素区域合作纵向深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协作机制协调各方、共同发力、一体推进,围绕三省一市共同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着力突破。

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支撑和水安全保障中心。让太湖早日重现碧波美景,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使命。

牢记嘱托,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共治,不断完善共保联治机制,努力给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共治共建共享的湖泊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2008年,沪苏浙参与编制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1年,国家出台首部跨区域水治理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2015年,沪苏浙共同参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2018年,苏浙两省建立国内首个跨省湖长协商协作机制;2019年,沪苏浙研究制定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2019年,沪苏浙皖开展环太湖交界区域执法检查和交叉巡查;2020年,沪苏浙皖共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2020年,沪苏浙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

一项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破除制约绿色发展的壁垒实现“纵深进击”;一个个一体化制度创新理念,打造推动绿色发展的“加速引擎”。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太湖湖体水质稳定在Ⅳ类,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

2、共商共治,协作机制平台创新创优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成立,沪苏浙三级八方树立“一盘棋”思想、“一体化”思维,用一套标准规范生态环境保护、“一张网”统一生态环境科学监测和评估、“一把尺”实施生态环境有效监管,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在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进程中,沪苏浙皖谋定快动,积极推动环境协同治理。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先行先试让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套标准”。试点大气污染防治统一技术规范,实施生态环境管理标准、监测、执法的“三统一”等制度。

大气治理上,创建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充分整合气象和生态环境部门大数据,打造源头治理的“最强大脑”,推动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开始中长期预测预报,遇到不利气象条件,加密会商,并积极组织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提前发布预警提示,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措施。推动长三角区域各省市钢铁、火电、水泥、玻璃、焦化、石化等重点行业和重点设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

水环境提升方面,太湖流域内87个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重点站点水位、流量、水质等10类信息做到实时共享,为三省一市合力开展太湖防汛和蓝藻联防联治提供有力支撑。跨省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江苏安徽两省间建立运行,首创的联合河长制正在太浦河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长三角一体化的生态合作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在不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了行政边界,长三角真正奏响生态保护的“四手联弹”,一个更高颜值的绿色美丽长三角,正呼之欲出。

长江北支航道位于上海崇明和江苏启东之间,航道上船舶偷倒垃圾、偷排废水时有发生。如何在跨界水域形成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两年前,沪苏两地开始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水上执法由单兵作战改为联合行动,并实现了执法检查结果互认,此外通报信息从每周不足一次提升到每天至少一次,微信工作群交办的环境违法问题做到处理不过夜。如今,长江北支航道上环境违法行为大大降低,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率实现100%,治水也从过去各管各的“独角戏”,变成如今的“交响曲”。

3、共建共享,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沿着人行步道和亲水栈桥向前,与芦苇、美人蕉等亲密接触,偶尔还能远观到白鹭戏水的美景。在花海区域,或金灿、或殷红,条形花带将各色花草有机地衔接,星星点点装扮季节的空缺。秋日里的元荡生态线,尽管薄寒侵扰,却仍以别样的浪漫主义,向世界散发独特的主角魅力。地处江苏吴江与上海青浦交界处的元荡湖,谁也不曾想到,过去这片水域岸线作为“三不管”地带,生态退化严重,杂草丛生、蓝藻泛滥。

如今,两地正合力为她量体裁衣、披上靓装。2020年,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共同启动了元荡湖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共谋一个项目、共建一批机制、共绘一张蓝图、共商一套标准、共推一份计划,两地对元荡湖及其周边支流进行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等治理措施。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早完工的项目之一,如今的元荡慢行桥宛如一条随风飘动的彩缎飞跃在湖面上。不仅缩短了上海与江苏的地理距离,也串联起美丽湖泊群和美丽乡村群。站在桥上向两岸望去,仿佛置身于一幅水乡画卷,打造出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的“最美样板间”。顺着桥的两端向东西延伸,3万平方米的水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

律动的城市,烂漫的烟火,对于元荡湖的点滴变化,两岸居民有着具体而微的切身体会。久居湖边的汾湖高新区元荡村居民任师傅,指着如今碧波荡漾的水面说:“过去水面上漂浮物特别多,有水葫芦、蓝藻,也有垃圾,往往是刮西风吹到上海,刮东风吹到江苏。”

经过两地统一行动统一打捞,现在的元荡湖有了新模样。来自上海青浦的游客陈洁,几乎每周都要带上家人前来游玩,在他看来,生态修复后的元荡湖,交通更便利,水清岸绿,不时还有水鸟栖息,“拿出手机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元荡生态岸线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一条重要的生态走廊。与以往“单打独斗”式治理不同的是,目前在修复元荡岸线生态时,两岸的青浦与吴江,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充分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高效率。

制度的创新也在持续为示范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刚刚开工启动的示范区水乡客厅位于沪苏浙交界处,是依托长三角原点由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占地35.8平方公里的“水乡客厅”横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是先行启动区“核心的核心”。其中,江苏吴江汾湖占“水乡客厅”总面积的1/3左右。据悉,水乡客厅将打造成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

开阔的水面、碧绿的步道、整洁的城镇……从高空俯瞰长三角,正是一片“秋日胜春朝”的盛景。在这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区域,沪苏浙皖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通过制度创新、生态共治、民生共享打通经脉、破壁除障、同频共振,一个绿色美丽宜居、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跃然眼前,长三角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持续提升。

“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随着国家战略的升级实施,一体化的长三角必将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探索出更多共建共治的生态路径,演绎出更加精彩纷呈的绿色故事,在碧水烟波中奏响意蕴悠长的生态协奏曲。

文章来源:江苏生态环境